1.2 實驗方法
1.2.1 形態學研究
1)用接種環蘸取少量菌液于MRS固體培養基上劃線,將平板放在25℃培養箱中培養1~2 d后,對菌落形態進行觀察。
2)用接種環在純化后的菌落培養基上挑取少量細菌至載玻片上,在其上方滴加少量清水,并用接種環將細菌均勻散開后把載玻片放至火焰上方烘干固定,再滴加1滴香柏油,用低倍鏡尋找視野,再用高倍鏡觀察,最后使用油鏡觀察生物形態并拍照。
1.2.2 革蘭氏染色實驗
滴加少量菌液于載玻片上,將涂片置于火焰上方烘干固定,滴加結晶紫染液,處理1 min后用蒸餾水沖洗,滴加革蘭氏碘液,作用1 min后沖洗,滴加95%脫色酒精,作用約35 s,直至載玻片上無紫色殘留后立即水洗,最后滴加沙黃復染液染色1 min、水洗、烘干,先用低倍鏡、再用40倍鏡進行觀察。
1.2.3 系統進化樹的構建
本文將16S rDNA、dnaA、atpA、pheS 基因片段測序得到的基因序列與NCBI數據庫進行比對,選取同種部分菌屬序列進行下載,使用分子進化遺傳分析軟件MEGA 7.0,采用Neighbor-Joining法自舉1000次構建親緣進化樹。
1.2.4 生長及產酸能力測定
將W. cibaria BWL4以1%接種量分別接種于30根裝有4 mL的MRS液體培養基的試管中,28℃搖床中恒溫培養,分別在2、4、6、8、12、16、24、36、48 h后任意抽取其中3管,以3根空白培養基為對照,測定A???及對應菌液的pH值,以培養時間為橫坐標,吸光度和pH值變化為縱坐標分別繪制生長曲線和產酸曲線。
1.2.5 耐酸、耐膽鹽性能測定
1)耐酸性能的測定。用6 mol/L的鹽酸滴加在3根含13 mL的MRS液體培養基的試管中,分別調節pH值至4.0、3.0、2.5,充分混勻后,分別將不同pH值的培養基各自分裝至3根試管中。將菌液以1%的接種量分別接種至所有培養基中,28℃搖床恒溫培養24 h,以未調節pH值的培養基為對照組,測各種菌液于600 nm處的吸光度。
2)耐膽鹽性能的測定。與上述耐酸性能測定方法相似,以1%的接種量將活化的菌液接種至牛膽鹽體積分數分別為0、0.1%、0.2%、0.3%的液體培養基中,恒溫條件下28℃培養24 h,以未加牛膽鹽的MRS培養基為對照組,測各組菌液于600 nm處的吸光度。
1.2.6 抗真菌譜測定
本實驗采用平板對峙法,以灰霉菌、鐮刀菌、擴展青霉、黃曲霉為病原菌,將保存于凍存管中的真菌菌塊接種于PDA培養基上,25℃培養箱培養7~10 d,此時真菌已長至滿盤,取無菌打孔器在靠近平板邊緣位置取直徑5 mm的霉菌菌餅,用鑷子將菌餅接種到新的PDA培養基上,25℃培養12~24 h;用移液槍吸取10 μL活化2代后的W. cibaria BWL4菌液在距離菌餅4 cm處劃線,25℃恒溫培養3 d后觀察抑菌效果。
1.2.7 抑細菌譜測定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門氏菌、丙二酸鹽克羅諾362為指示菌,以LB肉湯作為指示菌培養基,將活化1代后的指示菌以1%的接種量繼續在37℃搖床中恒溫培養至A???值為0.8左右。
將候選菌株以1%的接種量接種于MRS肉湯中,28℃搖床恒溫培養36~48 h,取8 mL菌液8000 r/min離心3 min,保留上清液,并用無菌的0.22 μm的水系濾頭過濾,將濾后的上清液分成2份,一份不變,另一份調pH值為7.0。配置0.75%~1.00%的LB半固體培養基和1.5%~2.0%的素瓊脂培養基并滅菌,將10 mL左右素瓊脂培養基倒至平板上;待其完全凝固后用燒過的鑷子取3個滅過菌的牛津杯放置培養基上,將指示菌以3%的接種量接種于溫度為50℃的LB半固體培養基中,充分混勻,緩慢倒入培養基直至厚度達到牛津杯的1/3~1/2;待培養基完全凝固后用鑷子取出牛津杯,向3個孔中分別加入150 μL上清原液、pH值為7.0的上清液和MRS肉湯;將平板緩慢平放于25℃恒溫培養基中培養約18 h后觀察抑菌圈大小,拍照并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直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