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不同溫度、不同光照對紫菀(Aster tataricus L.f.)根腐病病菌生長的影響,比較了在不同溫度、不同光照處理下紫菀根腐病的生長速率。結(jié)果表明,15~35℃病原菌均可以生長,較適宜生長的溫度區(qū)間為20~30℃,最適宜生長的溫度區(qū)間為25~30℃。不同光照對病原菌的生長也有一定的影響,其中24 h連續(xù)黑暗處理的菌落生長勢最好。


紫菀(Aster tataricus L.f.),別名紫苑、“小辮兒”、“返魂草”、山白菜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喜溫暖濕潤氣候,較耐澇,怕旱,耐寒性較強,喜肥,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yán),除鹽堿地和沙土地外均可種植,但以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土壤為好。在繁殖方面紫菀用根狀莖繁殖,春、秋兩季栽植,春栽于4月上旬,秋栽于10月下旬,多采用秋季栽植。在北方寒冷地區(qū),為了防止種苗在冬季被凍死,多選擇春天栽植。而紫菀根腐病是紫菀人工栽培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植株莖基部與蘆頭部分。一般低溫、高濕,早春播種后遇持續(xù)低溫或陰雨天病害易流行;連作田或前茬為易感病作物時,發(fā)病重。該病害主要通過雨水、灌溉、農(nóng)具等傳播,導(dǎo)致植物死亡。為此,本研究對紫菀根腐病病菌在不同溫度、不同光照條件下紫菀根腐病菌的生長速率進(jìn)行了探討,為紫菀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試驗于2014年12月在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xué)院實驗室進(jìn)行。菌種由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xué)院藥用植物園內(nèi)采挖的紫菀根腐病分離純化所得。


1.2方法


1.2.1不同溫度對病原菌生長的影響在實驗室無菌條件下,在燃燒的酒精燈上部,用直徑4 mm滅菌打孔器打取菌塊,分別在無菌條件下將菌塊轉(zhuǎn)接到PDA培養(yǎng)基中央,每個培養(yǎng)皿放置1個菌塊,然后分別放在15、20、25、30、35℃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進(jìn)行培養(yǎng),每個溫度重復(fù)3次,5 d后測量各溫度條件下菌落直徑大小,并比較菌落的生長情況。


1.2.1不同光照對病原菌生長的影響在實驗室無菌條件下,在燃燒的酒精燈上部,用直徑4 mm滅菌打孔器打取菌塊,分別在無菌的條件下將菌塊轉(zhuǎn)接到PDA培養(yǎng)基中央位置進(jìn)行培養(yǎng),每個培養(yǎng)皿放置1個菌塊,然后放置于溫度相同、不同光照條件下進(jìn)行培養(yǎng)。光照條件:①黑暗和日光燈12 h交替照射處理;②連續(xù)2 h紫外燈和連續(xù)22 h黑暗處理;③完全黑暗處理;④連續(xù)2 h紫外燈和連續(xù)22 h日光燈照射處理;⑤連續(xù)日光燈照射處理;⑥自然散射光照射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fù),5 d后測量各種光照條件下的菌落直徑大小,并比較菌落的生長情況。


1.2.3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軟件進(jìn)行方差分析。


2結(jié)果與分析


2.1不同溫度對病原菌生長的影響


不同溫度處理對紫菀根腐病菌生長速率的影響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在15~35℃的溫度范圍內(nèi),紫菀根腐病菌均可生長,較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為20~30℃,最適宜生長溫度范圍為25~30℃,25℃生長速率最快。在5~25℃病原菌的生長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而25~35℃病原菌的生長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由方差分析可知(圖1),紫菀根腐病菌在不同溫度下生長速率差異較大,在25~30℃病原菌生長速率最快,25℃是其生長最適宜溫度。在15、20、25、30、35℃等不同溫度處理條件下,病原菌的生長速率均表現(xiàn)為差異顯著至極顯著。


2.2不同光照對病原菌生長的影響


不同光照對紫菀根腐病菌生長速率的影響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病原菌菌落的生長速率由大到小依次為24 h完全黑暗處理、2 h紫外燈和連續(xù)22 h黑暗處理、12 h黑暗12 h日光燈照射處理、自然光處理、2 h紫外燈和連續(xù)22 h日光燈照射處理、24 h連續(xù)日光燈照射處理。即紫菀根腐病菌喜黑暗條件生長,光照對其生長速率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隨著黑暗時間的延長病原菌的生長速率加快,其中完全黑暗處理的菌落生長速率最高,24 h持續(xù)日光燈照射的病原菌生長速率最低。

方差分析顯示(圖2),不同光照條件對紫菀根腐病菌的生長速率影響差異較大。其中24 h完全黑暗處理、2 h紫外燈和連續(xù)22 h黑暗處理間差異不顯著;2 h紫外燈和連續(xù)22 h黑暗處理、12 h黑暗12 h日光燈照射處理、2 h紫外燈和連續(xù)22 h日光燈照射處理、自然散射光照射處理間的差異不顯著;2 h紫外燈和連續(xù)22 h日光燈照射處理、24 h連續(xù)日光燈照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在24 h黑暗處理、12 h黑暗12 h日光燈照射和自然光散射處理、2 h紫外燈22 h日光燈照射處理和24 h黑暗處理間的差異顯著,且達(dá)到極顯著水平,說明紫菀根腐病菌喜黑暗條件生長,光照對其生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3小結(jié)與討論


3.1溫度的影響


紫菀病原菌在15~35℃的溫度范圍內(nèi)均可生長,較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為20~30℃,最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為25~30℃。在5~25℃病原菌的生長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而25~35℃病原菌的生長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由于溫度設(shè)置的差距較大,未能確定根腐病菌具體停止生長的溫度。


3.2光照的影響


紫菀根腐病菌在黑暗處理條件下菌絲生長速率最快,光照對其生長速率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隨著黑暗時間的延長病原菌的生長速率明顯提高,因而在24 h連續(xù)黑暗處理的條件下病菌菌落生長最旺盛,顏色也最深;2 h紫外燈照射和22 h黑暗處理、12 h黑暗12 h日光燈照射和自然光的光照條件下的菌落生長速度與完全黑暗處理菌落生長較緩慢,顏色略淺;2 h紫外燈和連續(xù)22 h日光燈照射處理、24 h連續(xù)日光燈照射處理菌落生長速率最緩慢,顏色也最淺。


相關(guān)新聞推薦

1、實驗證明:非脫羧勒克菌wt16可抑制黃曲霉生長性及產(chǎn)毒(一)

2、赤蘚糖醇產(chǎn)生菌誘變育種方法——紫外誘變處理(二)

3、4抗生素對萊茵衣藻生長、光化學(xué)活性及其伴生細(xì)菌的抑制作用(一)

4、飼喂塑料不同時間段昆蟲腸道微生物菌群的組成及動態(tài)(三)

5、細(xì)胞培養(yǎng)時培養(yǎng)液出現(xiàn)渾濁是什么原因?